摘要:家居行业生存压力下的畸形竞争,制度执行层面的监管缺失,都可能导致部分家具企业甘冒风险伪造检测报告。

近日,深圳市巨米家具有限公司在参与“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国际设计学院图书馆家具购置项目”政府采购时,被曝出在投标文件中提交了14份伪造的检测报告。这一行为经查实后,深圳市财政局依据《深圳经济特区政府采购条例》等法规,对巨米公司作出严厉处罚:记入供应商诚信黑名单,一年内禁止参与深圳市政府采购活动,并处以21,376.41元罚款。

深圳家具产业素以高品质和创新设计著称,为何仍有企业甘冒风险伪造检测报告?以下从行业现状与制度漏洞两个维度展开分析。

一、行业生存压力下的畸形竞争

1、检测成本高企的逆向选择

根据《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投标管理办法》(87号令)第二十二条规定,除特殊情形外,采购方不得要求投标人提供样品。这一规定虽旨在降低投标门槛,却为检测报告造假提供了操作空间。家具行业检测费用高昂,单件产品全项检测成本可达数千元,若涉及十几种产品类型,总费用或超十万元,其次家具检测多为破坏性测试,会白白浪费一套家具。对于中小企业而言,这笔开支可能占项目预算的10%-20%,而检测结果仅作为评标参考,无法确保中标,导致企业倾向于选择成本更低的造假路径。

2、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恶性循环

虚假检测报告可夸大产品性能,直接提升技术评分。例如,通过虚标甲醛释放量或承重能力等指标,企业可在招标中占据优势地位。这种不正当竞争手段破坏了市场公平性,使得合规企业面临“检测即亏损”的困境,而造假企业却能以低价中标,形成恶性循环。

二、制度执行层面的监管缺失

1、评标机制的形式化

部分招标方过于依赖书面材料评分,忽视实地考察与抽样复检。例如,在图书馆家具项目中,若仅凭检测报告判定产品合规性,可能遗漏实际使用中的舒适度、耐用性等关键指标。此外,招标方缺乏专业技术人员,难以识别报告中的数据篡改或指标异常,如某企业曾通过PS技术伪造检测机构公章,却未被及时发现。

2、应急招标流程的监管盲区

紧急招标需求下,企业为赶在截止日前提交报告,常选择伪造而非等待真实检测结果。现行制度对“紧急情况”的界定模糊,导致部分招标方以“时间紧迫”为由放松审核标准,为造假行为提供可乘之机。

三、破局之道:标本兼治的综合改革

1、降低合规成本

可借鉴欧盟CE认证模式,建立政府主导的公共检测平台,为企业提供低价或免费的检测服务。例如,深圳市可设立家具质量检测基金,对参与政府采购的企业给予检测费用补贴,降低合规门槛。

2、强化全流程监管

推行“双随机一公开”抽检制度,对中标产品进行随机复检,并将结果公示。同时,建立检测机构黑名单制度,对出具虚假报告的机构吊销资质,并追究法律责任。

3、优化评标机制

引入“技术评分+实地考察”双轨制,要求评标委员会中技术专家占比不低于50%。对于技术复杂项目,可增加样品试用环节,确保评标结果真实反映产品性能。

4、加强建立信用惩戒体系

将供应商诚信记录与银行信贷、税收优惠等挂钩,形成“一处失信、处处受限”的惩戒机制。例如,对造假企业可限制其参与政府采购的年限,并公开曝光其失信行为。

深圳市巨米家具事件暴露的不仅是单一企业的诚信问题,更是行业生态与制度漏洞的双重危机。唯有通过降低合规成本、强化监管力度、优化评标机制、构建信用体系等综合改革,方能从根本上遏制检测报告造假乱象,维护政府采购的公平性与公信力。